Wednesday, November 08, 2006

数字证书 ≠ 电子签名

数字证书 ≠ 电子签名
电子签名的广泛普及才是电子商务应用的高潮。
当无意中从朋友那里得知自己的数字证书不过是停留在登录界面的安全工具时,张先生感到很诧异。自从在银行办理了数字证书之后,张先生就一直以为自己的账户受到了绝对保护。可前不久在做某项网上支付交易时,账户里的钱被莫名其妙地转走了,拿着数字证书去要求赔偿,银行却声称没有责任,这让张先生很是郁闷。

事后朋友告诉张先生,其实目前绝大多数用户都和他一样,使用的数字证书只能应用在登录界面,还根本不涉及交易过程的签名认证。但问题也在于,多数用户都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总会把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的概念相混淆,认为自己拿着的就是具有电子签名效力的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电子签名?

"电子签名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服务器证书、代码签名都是,现在很多用户使用的数字证书,都只不过是电子签名的一种简单应用,其主要用处就是确认用户身份。"天威诚信数字认证中心的副总裁李延昭这样告诉记者。也就是说,现在广泛意义上的数字证书只不过具有登录界面的用途,而真正能实现安全交易过程的电子签名还只有极少数人在用。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登录界面和交易系统只不过是内容区别罢了,只要能使用数字证书保证进入网上银行时密码不被盗就好了。可是,一旦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状况,责任划分就很难界定,失去的钱也就很难再追回,甚至找不着去向。这样一来,即使有了登录系统的安全保障,用户的账户也还是不保险。

名不正 言不顺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银行没有向用户提供电子签名呢?在银行看来,电子签名是不能由自己来做的,因为银行处于交易中的一方,不属于第三方,自行发放电子签名并不能保证其绝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如果完全交由第三方来做,也就意味着银行在电子签名上分不到一点羹,这对银行而言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而登录界面上应用的数字证书不涉及到第三方的归属问题,加上用户目前的安全意识还仅停留在账户密码层面,因此银行有足够的空间发放自己的数字证书,既得名又得利,何乐而不为?

《电子签名法》在去年上半年的颁布算是为电子签名正了名,但之后电子签名似乎并没有在社会上真正立起自己的招牌。原因很简单 :光有一项标准来规范一类实用技术显然不合实际,电子签名的推广还需要一系列相关法规的配套跟进。"交易双方协商时拟订合同的标准,用户资料的档案维护,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而现在国内这方面的法规系统还根本就没建立起来。"一位专家这样解释。

用户的观念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有很多用户把电子签名和数字证书的概念混淆,更严重的是他们对目前的数字证书应用显得很满足。"我们目前最关心的还是在登录账户时,会不会进入假冒网站,密码会不会被盗。电子签名只要能保证这方面的安全就可以了。"以张先生为代表的用户群的现实想法,或许是电子签名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种尴尬境地的最好解答。
博锐45
理想化的蓝图

在银行和CA机构 大力推广数字证书获得初步成功之后,目前市场上投入使用的数字证书已达百万张,这对于电子签名的发展来说也算是不小的进展。但是,数字证书还仅仅是电子签名迈出的第一步,离打下真正的战略市场还很遥远。

多数数字证书发行机构也都承认电子签名目前的发展面临重重难题。当用户、政府、银行等多方都存在通行障碍时,如果不能打通各个关卡,哪怕只留下一个障碍,那电子签名也终难摆脱尴尬的境地。要解决这些难题,电子签名就必须得到各方的认同,而这些认同感不是电子签名所能给予的,得要相关方面的主动配合才行。
博锐45
一直以来,国家颁布法律法规时除了有强制性的推行以外,政府的倡导宣传作用也很重要,即使运用到电子签名上也不例外。当一项法规正式出台时,直接影响的就是相关企业。在2006年夏季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办法》公布之前,几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商都停止了原本的近期计划,都在等着法规的出台,从而能够随机应变的走出下一步。同样,在《电子签名法》颁布之后,不仅让更多的用户知道了电子签名,也促使相关行业向电子签名应用靠拢。而现在,电子签名也需要其他相关法规的配套完善,如保护用户资料档案的途径,明确电子签名交易双方的权责划分标准等。若电子签名的政策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则意味着电子签名有了坚硬的后盾。
既然要让用户认清电子签名和数字证书的区别,相关行业也需要加强电子签名应用的实际效果,只有实力强硬了名气才可能更大,这一简单的道理相信电子签名发行机构深有体会。一开始由于各方的宣传力度问题,以及行业自身的开发制作系统不够完善,才导致今天仍有很多用户错把银行发行的数字证书当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因此,当今这一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要扭转用户的陈旧观念,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用户意识到电子签名运用的重要性。也许只有让用户看到电子签名应用的实际效果才是最好的方法。毕竟,解铃还需系铃人。

同时,就行业本身而言,电子签名障碍重重,但至少还有其发展的理由。单从成本上说,电子签名就可以节约大笔的纸张费用,另外也有利于系统的及时更新和优化。虽然应用程序在实际应用上还不能得到简化,但作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存在即合理"也绝非一句空话。

美好的理想最终也需要实践来验证。不管怎样,电子签名的现在还看不到太明显的将来,路途依然艰难。正如李延昭所感悟的那样:"电子签名面临了太多的困难,要想真正在国内发展起来,至少还需要5到10年。"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